級別:俠客 ( 9 )
發帖:1019
威望:178 點
金錢:16441 USD
貢獻:0 點
註冊:2025-05-25
甘肃天水铅中毒事件,最可能的真相是什么?7月8日,备受关注的甘肃天水幼儿园幼儿集体血铅超标事件,终于等来了通报。
根据通报,是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,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,因为这种彩绘颜料本身就含铅,结果拿来做食物后,幼儿和老师都铅中毒了。 看起来,这件事水落石出了,但问题在于,公众对这份通报并不满意,通报内容,也并没有解决藏在公众心中的疑问。 那么,通报有哪些疑点呢? 第一,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疑点--动机。 官方介绍,是幼儿园后厨人员牛某元、贺某霞通过网络购物平台,购买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,在幼儿园部分面点制作过程中非法添加使用。 也就是说,是厨师自己买了颜料,加到了玉米香肠卷和三色枣发糕里面,后厨人员为什么要这么干? 一 一开始,大家以为是为了省钱,没有买食用色素,而是买了彩绘颜料。 但问题在于,这能省几个钱? 大家自己去拼多多搜一搜,食用色素多少钱?好一点的20多块钱一公斤,主要是紫薯、南瓜、菠菜、红甜菜等食物制成,拿来给食物上色,肯定是没啥问题的。 而彩绘颜料多少钱? 比食用色素稍微便宜一点,但也没便宜多少,从价钱来说,这种颜料大概10块钱一公斤(不同颜色价格有差异),看起来是便宜了一半,但做饭能用多少颜料? 点点就够了。 就算天天用颜料做饭,又能省几个钱? 更关键的在于,一个正规的后厨,厨师只管做饭,采购只管采购,一个厨师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,主动自己花钱去网购颜料,给食堂用呢? 从逻辑上来说,这件事是说不通的。 然后就引出了第二个疑点:到底是谁让厨师加颜料的? 7月8日,官方发布了调查通告,与此同时,新华社也发布了新闻稿。 但是呢?这两份通稿却有一处非常关键的差异。 新华社发布的稿子是:“朱某琳、李某芳要求该园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, 官方调查报告的表述是:“朱某琳、李某芳同意该园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。 看到区别没?新华社的稿件中,是幼儿园园长朱某琳,幼儿园投资人李某芳让后厨购买颜料的。 这样一来,后厨人员买颜料的动机就有了,服从领导安排嘛。 但是呢?官方调查报告的表述,从“要求”,变成了“同意”,那也就是说,颜料是后厨人员自己买的,而园长和投资人只是同意了而已,主要责任变成了后厨人员, 更为离奇的是,7月8日下午,新华社竟然把自己己发的稿件给改了,把“要求”,改成了“同意”,从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底部,很容易就会发现修改痕迹,不过在新浪平台,这两个字还没改, 不要低估两字之差,这可直接关系到责任认定的问题如果是领导“要求”,那么领导是主犯;如果仅仅是“同意”,那么后厨就是主犯了。到底是“同意”还是“要求”?为什么新华社发布的和通报不一样?又为什么要改? 这个问题,至今没有答案。 第三个疑点,为什么天水和西安检查结果不一样? 这件事为什么会引发舆论关注?其实不在于血铅超标的事,而在于同样一个孩子的血,在两个医院检测出了两个结果,这事太荒唐了。 月2日天水市、麦积区方面安排涉事幼儿园集体抽血检查,根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电话告知家长,孩子的结果在正常范围内,但是,却没有给出纸质检测报告, 当时家长们不放心,才决定跨省检查。 西安市中心医院检查的结果,大部分的孩子都超标,有的幼儿血铅检验值为528ug儿,超标4倍多,已经不是血铅超标的问题了,而是铅中毒, 而官方通报中7月7日培心幼儿园251名幼儿的检测结果血铅异常233人、正常18人,又突然异常了。原来不是说正常吗?为什么说法会变? 此外,到底是谁通知的家长孩子血铅正常的?为什么前期检测说正常,后期检测又说异常了?官方通报为什么没有就这个细节讲行披露? 第四,铅中毒和当地的铅锌产业污染有没有关系? 早在2006年,同样是甘肃天水,同样是麦积区,也发生过一次铅中毒事件,当时调查的结果,是有一家铅锌矿厂违规排放,最后导致了铅污染。 那么,这次是不是又有铅锌企业违规排放了? 有人甚至扒出来,距离幼儿园2公里的地方,就有一个铅锌矿转运站。所以有人传言,幼儿园为了节省成本,自己打了一口井,结果吃到了铅锌转运站偷排的污染水最后导致铅中毒。 而这一点,官方通报也没有提,更没有提周边居民检测的事情,更没有回应网友关于环境污染的质疑。 总之,官方通报严格将事件定义在了一起食品安全事件范围内,不在这个范围的,一律不提,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发了通报,但网友的质疑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增多 二 好了,疑点一个一个都摆出来了,我们再来分析最可能的真相。 首先,铅锌厂排放污染的可能性。 但这个观点,存在说不通的地方 很多人说孩子铅中毒是喝了被污染的水,但问题在于幼儿园就在渭河河边,小朋友也不会去喝河水啊,喝的肯定是自来水烧开,如果自来水有问题,那中毒的可就不仅仅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了,周边上万居民恐怕早就中毒了。 这上万个居民,最近半年都没去过医院?都没查过血?如果是大面积污染中毒,恐怕早就爆出来了,不会等到今天。 至于幼儿园打井的说法,更不可能,无论从必要性来说,还是安全角度,或者从经济角度(一口井需要几十万,花这么大成本难道就为了省点水费?),幼儿园都不可能打井。 验证是不是水污染太简单了,把孩子的家长都拉过去测一下血铅就行了,这些家长大多在附近居住,喝的是和幼儿园同一个水厂的水,如果孩子是因为水的问题铅中毒了,那没有道理家长不中毒嘛。 但现在的情况来看,只有老师中毒的事情(因为老师也在食堂吃饭了),没有家长中毒的事情,那就说明毒源在幼儿园内部,而不在水。 如果后续出现大规模铅中毒,那排放污染的观点,就是成立的。 其次,为什么两地检查结果不一样? 这一点,很多媒体存在误读,当地医院从来没有出具过血铅正常的纸质报告,而是家长接到电话通知的孩子血铅正常。问题来了,为什么医院不给出报告?到底是哪个部门通知的?通知这一点又出于什么动机呢? 我们不妨站在天水当地的角度,去思考这个问题。 天水是个西部城市,本身经济就不发达,铅锌矿是本地支柱产业,但2006年的天水铅污染事件,导致甘肃省开展后续重金属污染专项整治,2006年关停187家违规冶炼厂,天水市环保局时任局长因“监管失职”被行政记过并免职,丢产业又丢干部,可谓教训惨痛 这样一来,当地对铅污染这件事是有一种心理应激症的,生怕再出现个污染事件搞得不可收拾。这个时候,如果医院通过卫健部门向政府报告说100多个孩子都血铅超标了,当地政府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? 大概率想的是:不会是哪家企业又违规排污或者泄漏了吧,这可是国家突发环境事件! 这里,我们需要科普一下“国家突发环境事件”处理流程!发生30人以上死亡,或中毒(重伤)100人以上的,是特别重大环境事件(最高级)。那么需要马上成立应急指挥部,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和应急救援的进展情况,必要时调集事发地周边地区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增援。 话说回来,最初的惊慌过后,政府也会反过来琢,为啥只有幼儿园中毒了?会不会不是环境事件?如果按照环境事件报上去了,万一到最后不是,岂不是闹了个大笑话? 所以,出于稳妥考虑,当地肯定是要先调查。这个时候,医院那边就很关键了,必须摁住不让他们出报告。 为啥?因为现在医院系统联网直通卫健委,如果出了报告就上系统了,国家层面马上就会知道,事情就捂不住。 这大概就是天水医院没有出报告的原因。 至于到底是谁通知的家长孩子血铅正常的?到底是医院?还是疾控部门?还是幼儿园?这个还不清楚,这个时候,就不排除是幼儿园或者投资人的关系网起作用了。 至于用颜料做饭的动机,我们翻翻涉事幼儿园的账号发的视频,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了。 并不是因为省钱,而是为了效果好,拍照好看,再加几句文案发到网上,引流效果杠杠的。 所以在后续天水市政府副市长、市公安局局长郭庆祥答记者问的时候,才会说了这样一句话“朱某琳、李某芳2人为进一步扩大生源,增加收益,同意(购买)彩绘颜料。 在想明白了以上事情之后,也许就能大致还原出整个事件的真相了。 首先,在生育率下行的大形势下,朱某琳、李某芳为了更多招生,肯定是要想办法把幼儿园打造成网红幼儿园,食物的好看程度就成了关键的一个因素,毕竟孩子喜欢。 但是后厨人员用正常食材做出来的颜色总是不那么鲜艳,于是朱某琳、李某芳就不满意了:你们不会网上买点颜料吗? 注意,要说朱某琳、李某芳故意让后厨人员买有毒的颜料,可能性不大,毕竟他们的目的是赚钱而不是杀人。 但是呢?后厨人员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都比较低,上网一搜,也不管是食用色素还是彩绘颜料,选了一个就下单了,偏巧选到了含铅的有毒颜料。 买回来后园长很满意,也没检查一下到底是不是有毒颜料,随即也就签字报销了,然而没想到,就是这个签字,成了她“同意”的证据。 这就是媒体发出“要求”和“同意”两种说法的原因,说“要求”,园长的确要求了,但要求的不是买有毒颜料,显然这么说与事实不符。说“同意”,反正你都签字报销了,你这不是“同意”是什么? 整件事虽然看起来匪夷所思,但有时候往往越匪夷所思的,越可能是真的,不信大家可以搜索两个新闻: 都市日报报道的《奶奶为除虱子用敌敌畏给孩子洗头》和杭州日报报道的《90后宝妈曝光父亲:用消毒液洗澡》,这充分说明,人啊,真的是有多样性的。 还记得当年的汾酒假酒案吗?当时喝死了那么多人,而起因只是因为造假酒的老板觉得甲醇便宜,味道和乙醇差不多,但不知道甲醇有毒…… 网上不是有句话吗:不怕坏人绞尽脑汁,就怕蠢人灵机一动。 从幼儿园后厨录像中看,后厨人员直接用手去接触颜料然后往面里放,这也充分说明,这个厨师对“颜料可能是有毒的”一点概念都没有。你说她冤么?挺冤的。但你看看她造成的危害,又谈不上冤。 最后,孩子们对颜色鲜艳的主食很喜欢,最后都中毒了,拉到诽医院一检查,医院吓了一跳,这种集体中毒事件必须报告政府。政府接到报告一下子慌了,因为上一次铅污染的PTSD还在,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工厂铅污染,出于保护本地仅存的产业考虑,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捂盖子,先调查再说。 但是家长一看医院迟迟不给出报告,马上心里就发毛了,因为家长心里也清楚铅锌产业是当地支柱产业,也担心当地捂盖子耽误孩子治疗,于是连夜跨省就医,于是舆论就爆了。 然后呢?官方调查清楚后,发现不是铅污染,而是食品安全问题,而且属于民办幼儿园,跟政府瓜葛不大,于是就赶紧公布调查结果。当然,对于自己一开始捂盖子的行为,通报是不会提的。 但因为后厨买颜料这事太离奇了,再加上天水之前的“黑历史”,也难怪公众会不信,结果闹出了舆情。 所以说,这件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,更关键的是一个当地缓报瞒报的事件,虽然从教育局监管上可能挑不出大的毛病,但就从医院不出具检查报告这一点,卫健委、疾控和主管卫生的官员,他们的责任是跑不掉的。 以上,就是对这起荒诞事件的猜测,虽然过分阴谋论没必要,但也不能把它单纯就事论事地视为食品安全事件。 对这种打着“保护经济”旗号捂盖子的行为,必须严厉打击。 赞(0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