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张雪峰在公开场合表示:如果中国打台湾,他愿意捐款一个亿。消息一出,舆论立刻炸开了锅。有人赞他热血爱国,也有人冷笑这是典型的“吃爱国饭”。那么,这句话到底是豪情壮语,还是精心算计的营销?
一、口号比兑现更重要
首先我们要问:张雪峰真的能掏出一个亿吗?
在公众的印象里,他是一位靠教育培训起家的“名嘴”,如今转型自媒体和带货,收入不菲。但真到“掏一个亿”的程度,未免夸大其词。
事实上,他根本不需要真的捐款。因为对他而言,这句话的价值早就实现了:
流量立刻爆炸:一句豪言就能冲上热搜,获得成百上千万的曝光。
立场绑定:表态“站队”,既安全又能博取掌声。
人设塑造:瞬间给自己贴上“铁血爱国”的标签。
一句口号,成本为零,收益无穷。这就是典型的“口号经济学”。
二、“爱国饭”的生意逻辑
在中国,“爱国饭”是一门非常成熟的生意。套路是这样的:
找到政治正确的情绪点——无论是抗日、反美,还是统一台湾,都是舆论高地。
高调表态,制造震撼——金额要大,声音要硬,态度要绝对。
收割市场和流量——普通人看了觉得热血澎湃,纷纷点赞转发;品牌方也觉得你“价值观正确”,更愿意合作。
张雪峰的“一亿承诺”,正好踩在这个模式上。爱国是外衣,流量才是目的。
三、真正的爱国不需要数字
问题在于,真正的爱国不是靠豪言壮语,也不是靠虚张声势。
真正的爱国,是在岗位上踏实工作,为社会创造价值。
真正的爱国,是长期的责任与付出,而不是一时的表演。
真正的爱国,绝不会用“金额大小”来衡量。
当“爱国”变成一种营销,当“捐款数字”变成流量密码,它就已经被异化为一门生意。
四、虚假的豪情,真实的利益
张雪峰为什么要这样做?
因为单靠教育内容,他的热度很难持续。讲考研经验、讲学习规划,总会有天花板。但只要扯上“爱国”,他的影响力就能无限延伸,甚至突破原有的受众圈层。
对他而言:
一句话胜过十场讲座,流量来得快,传播更猛烈。
立场正确就是护身符,别人即便批评,也容易被扣帽子。
爱国等于无上光荣,他瞬间站在了舆论制高点。
虚假的豪情,换来的是真实的商业利益。这就是生意人最精明的地方。
五、结语:请别把爱国当生意
我们并不是反对爱国,也不是质疑所有的表态。问题在于:当“爱国”成为人设、成为流量、成为营销手段时,它就被消费、被贬值了。
张雪峰的“一亿承诺”,无论最终是否兑现,都已经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:赚足了眼球,稳固了人设,打开了话题。
但人们也该清醒:真正的爱国,不是喊口号,不是数字游戏,更不是“吃爱国饭”的生意经。
历史不会记住谁喊得最响,历史只会记住谁真正做出了贡献。
赞(3)